森林絕對不能砍才是保育?國產材不容易取得?
森林專家領進門,破解木材使用的迷思!
近年因環保理念興起,大多數人都有著「復育森林、避免濫砍濫伐」的觀念,然而樹應該要怎麼種、怎麼砍,才是對森林最健康的作法?推動國產木材對永續林業又有多少影響?Green Media請到三位森林專家,突破一般大眾對木材使用的迷思,以及國產木材相關知識,重建林業有新的理解!
\專家來解惑/
迷思01
種樹就是為了固碳,砍成木材不就失去這個功能了?
破解 ☆
其實樹木被砍伐後做為建材,反而是固定了大量的碳,不會回到大氣中,可謂「木材是碳的罐頭」。
台大森林系王教授提到,雖然種樹是為了碳吸存沒錯,林務局原本也是趨近保守的做法,將森林蓄積下來,少砍樹,但事實上砍下來的木材所固定的碳,反而不會回到大氣裡,「固」得更徹底。
迷思02
種樹就是為了固碳,砍成木材不就失去這個功能了?
破解 ☆
樹木並非砍不得,以森林永續健康角度來看,樹木要適度輪替,隨著樹木成長老化、死亡,沒有在適當時間伐採下來作為其他用途,反而浪費。 砍樹是為了讓林地更健康,像樹木種植太密集、沒有適度疏林,反而會長不好,了解森林的運作模式和循環、更新林業經營的方式,是重要的課題。
以資源角度來看,唯有木材能生生不息,只要永續地去經營,持續取用的同時持續造林,森林不會匱乏,讓森林永續利用、友善環境就是林業新出路。
迷思03
國外木材取得很容易,要自產自消不太可能吧?
破解 ☆
未來進口木材可能會越來越困難,各國會傾向保留自己的木材在國內,提升資源自給率是國際間普遍的趨勢。
王教授表示,目前台灣木材自給率確實不高,每年木材使用量是600萬立方公尺左右,表示台灣本土的木材一年砍不到5萬(立方公尺),希望未來能達到10%。可以從現在開始預備,先從推廣國產木材開始,地產地銷是最符合生態的原則。
迷思04
台灣可用的木材種類很少,可開發使用的範圍更窄!
破解 ☆
其實台灣木材有很多種可能性,像是結構用、裝潢用,甚至開發成家具去和別的國家的木種競爭都是有機會的。
不是台灣木「不成材」,而是從消費市場到製材廠都對台灣木材的了解與開發尚未徹底。以目前台灣主要生產與使用的樹種柳杉來看,國內市場尚未完全開發柳杉的用途,大多只用於板模,也導致了柳杉品質不好刻板印象。更多木種因為來源零散、產量少等因素,不見得容易在製材廠取得。目前國內製材廠的國產材仍以柳杉、台灣杉、杉木為主,部分製材廠甚至對其他木種了解不夠透徹,因此難以向消費者傳遞正確的資訊。推動國產材制度之餘在知識面也要顧及,讓製材廠完整學習屬於臺灣的木材知識。
迷思05
台灣設計師似乎不喜歡用國產材?
破解 ☆
主要是因為不熟悉。可能是受到過去政策的影響,「國產材」是近2、3年才逐漸被提起,甚至還沒有達到完全的共識,因此在這方面的知識銜接少,市場上的露出也相對少很多。
其實如果要做一張桌子,用什麼樹種都可以,只是如果遇到沒有用過的材料,不知道它的材質特性,無法預測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因此大多數人的選擇就趨於保守,不如還是用自己習慣的材料。木材如果要做結構用途需要嚴謹的機制,讓整個產業鏈從下游建築師到上游廠商,甚至是讓林務局都能掌握原物料的數據。而目前台灣還沒有相關的機制,導致設計師和建築師不敢放膽去用,只能將台灣材用在較低載重處的用途。
迷思06
設計師想用國產材,似乎不容易取得經過驗證的?
破解 ☆
目前中華木質構造建築協會與台灣四家製材廠合作推出各式規格品並加入CAS驗證系統,分別是宜蘭昆晉、新竹正昌、嘉義明昇木業,以及臺大實驗林水里工廠,希望成為全台灣北中南東的「倉儲」,讓取材更快更容易,如此一來國產材才有機會被廣為運用並深入消費者的生活。
國產材抵家-木作生活節
展覽時間:2020/9/29(二)-11/15(日)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8F南側特展區/台北市士林區士商路189號
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twwoodinhouse
「人+木=休」古老的智慧告訴我們,人依木而休,將木材融入居家生活,創造木質療癒環境,更可有效促進身心靈等生理與心理健康層面的提昇。「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不論是忙碌的工作,還是認真的學習後,都需要適度的休息,才能徹底的放鬆身心靈。
「國產材抵家」富含兩個涵義,一為國產材的在地應用,另一為打造國產材深入居家生活。因此本次展覽集結了國產材業者,利用臺灣自有的國產材打造一個木質居住環境、提升生活品質;同時,結合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倡導科學教育的概念,藉以提供國產材知識、讓大眾認識、瞭解、喜歡國產材、並能更好地使用國產材。
「國產材抵家-木作生活節」與森林入口,就在9月29日聯合開幕,誠摯地邀請您,一同體驗以國產材打造的都市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