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製材生產量為921萬m3/年,與日本大概相當,但外銷量則為世界第七位之544萬m3/年。(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 Nations: FAO Year bood of Forest products 2016 (http://www.Fao.org./3/3 19987 M/i9987m.pdf) 。
Mayr-Melnhof公司在奧地利、捷克、德國、俄羅斯等4國共有9家工廠,在2015年每年生產力:製材190萬m3,集成材:25萬m3,三層板材:95萬m3,CLT:8萬m3,I形梁:610萬m3,顆粒燃料(pellet)及(brigare):17萬公噸。一部份工廠以CHP (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熱電綜合供應)設施製造之電力,同時利用廢熱進行製材或木屑粉(木顆粒等原料)之乾燥。又該公司在奧地利保持有3萬公頃森林進行管理,進行素材生產事業之同時,亦進行林業機械之製造、販賣事業(MM Forest TECHNIK公司)。
在Leoben之製材工廠一年原木消費量之最大為130萬m3 (3班24小時運轉),約為所生產製材之一半,係供應該公司集成材及CLT工廠所需之集成元。工廠內從業員數約60位/3班,其中8位擔任機械保全工作。製材生產線導入LINCK公司之Profiling system,兩條生產線(中小徑木生產線與大中徑木生產線)。處理直徑至25cm之原木的中小徑木生產線的送材速度為140m/min。此生產線之特徵為原木在邊進行製材,一般製材機械之生產線排程(layout)是在縱向較長。但是投入原木之徑級或形狀不同時,其「取材方式」會改變,因此canter或圓鋸之位置在當時有必要使其改變。因變更多少會花時間,所以會產生擴大原木投入間隔是必要的,在該狀態下會成為生產效率降低的原因。因此該公司在剝皮工程後,原木藉由3D-掃瞄機進行90 class之選別,使投入原木品質會均一化,以縮短原木間隔,期能達生產效率之最大化。另外LINCK公司之profiling system有各種的設計(作法)(詳細參照LINCK公司之型錄)。在日本愛媛縣之株式會社Cypress亦在2017年初期導入該系統,今後之普及推展會受到注目之系統。
製材之乾燥是利用來自樹皮做為燃料之CHP設施的溫排水(約100℃)。容積300m3之乾燥窯有24間,一年能生產50萬m3之乾燥材的能力。依製品以最終含水率為12%、16%、18%之目標,在3日~7日之間進行乾燥。而且其餘熱還販售給鄰接之啤酒工廠作為半洗淨瓶子用。
另外在奧地利屬於中規模,每年原木消費量約10萬m3之製材工廠,(Felberhof)之KIRNBAUER公司,及Rottenmann之KAML & HUMER公司。運轉時間在KIRNBAUER公司之2班/16小時/日,KAML & HUMER公司為1班(shift)9.5小時/日,在一班之工廠內,作業員數各為35位、19位。有關原木之供給,在KIRNBAUER公司使用5m以上(5~12m)之原木比例為30%,KAML & HUMER公司主要係購入蟲害木等,特別努力於特注 對應或原材料費的削減,期能與大型製材工廠有差異化。兩家工廠均持有2條生產線,其中之一本機為圓鋸之生產線,不具描繪輪廓機構,但是,KAML & HUMER公司附有canter,另外之一本機為「手壓圓鋸機」之生產線,在歐洲現在尚有「手壓圓鋸機」之運轉。但在此是第一次實際看到運轉者。「手壓圓鋸機」之生產線主要專門鋸切大徑木。送材速度為8m/min較慢,(但在手壓圓鋸機算是相當快速),但可能其投資額或維持費較便宜,因此適用於一次性可得複數片的板材。兩工廠均活用工廠殘材(主要是樹皮)進行乾燥。KD(人工乾燥)集成元之販賣價格為230~260歐元/m3,平均製材率(利用率)為63%。生產規模較兩公司為大之Mayr-melnhof公司,KD集成元被推測能以更低廉價格供應。另外,聽說KAML & HUMER公司的紙漿粒片背板之出貨價格為16歐元/粒片m3,其並非比日本特別的高價。
在奧地利,原木之檢尺並不在山上土場進行,而是在製材工廠在剝皮工程後以3D 掃描機進行。在該處被測定材積,與品質相對應的決定購入金額,支付貨款給森林所有者或原木販賣業者。3D 掃描機係由監查機關,擔保測定之信賴性,附有認證標章,設定是不能變更的被封印。在日本,在山上土場與製材工廠均需進行兩次的檢尺,但3D 掃描機系統可以合理的減低勞力與成本。另一方面,單一工廠一年需求130萬m3大量的原木,如何能配合供給是有疑問的。
文章提供:王松永名譽教授譯